昨天半夜11点,我接到了闺蜜的一通电话,上来就火急火燎地问我:
原来,这几天放假,闺蜜的儿子文文每天都沉迷于看直播,昨晚更是怎么喊他睡觉都不理人,闺蜜一气之下,忍不住扇了他一巴掌。没想到文文含着眼泪跑出了家门,闺蜜以为文文只是出去转转,没想到孩子一直到半夜也没回来。“孩子找到了,跑附近的网吧里待了一宿,幸亏有认识的人看到了,吓死我了......”
“你说我们小时候那会,三天两头的挨打,照样活蹦乱跳的,怎么现在的孩子就打也不行,骂也不行呢?”
近年来,因被父母打骂出现各种问题,甚至走上极端的孩子不在少数。浙江的11岁男孩小波因为玩了半小时手机,被母亲大骂“不争气”,还被罚在院子里跪了2个小时。今年暑假,哈尔滨一名15岁的男孩,因为与母亲拌嘴一气之下跳楼轻生,幸好卡在阳台上,被邻居和消防人员及时救下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别说动手打了,就连骂上两句都容易崩溃,不是抑郁就是要死要活的。可是记得我们小时候那会,犯错误了,也会被父母拉过来揍一顿。每次都是跟小伙伴出去疯玩一圈,一直到饭点才回家,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后,就啥事都没有了。为什么同样是挨打挨骂,两代人的差距,却如此之大呢?我想,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记得我小时候一有空就跟着父母去地里干农活,然后晚上全家兴致勃勃地一路唱着歌回家。
那个时候的孩子,只要有家回、不饿肚子就很快乐、很满足了。而现在的孩子生在一个物质生活丰盈,不愁吃饱穿暖的年代,一出生就基本满足了这两种需求。所以他们开始往上面三层寻找更多的需求,比如爱与自由,比如尊重,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。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彻底变了,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物质需求,更多的是考虑精神层面的追求。很多父母总觉得,教育孩子难免会有惩罚,打一下骂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可是,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——那就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。我们上一代小时候没有那么重的学业压力,每天做完作业,总有大把的时间去玩耍。而现在的孩子则要面对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,每天承受着极大的焦虑和压力,不得不拼命努力。我们那一代人多生活在多子女家庭,父母还要忙着养活一大家人,没空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。而现在的孩子从出生那刻就承载着几代人的关注,被父母的攀比心绑架着,背负着全家沉重的期望前行。我们小时候,基本都是被父母散养的,从小到处野惯了,也吃过各种各样的苦,能平安长大就是福。而这一代孩子又大多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长大,仿佛温室里的花朵,没经历过什么风雨,娇弱易碎。那就是当今的孩子们压力很大,但抗压能力却极差,平常又几乎没有什么宣泄出口,内心脆弱又敏感。这个时候,如果父母再对孩子惩罚、恐吓、动辄打骂,就相当于在他的痛苦上不断加码,孩子很容易心生绝望,走向极端。
我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激荡的大年代,社会变化日新月异。
这一代孩子所面对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,诚心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读懂这一代人。
是啊,时代已经变了,作为父母,我们也应该及时更新教育方法,不能再用过去的一套去教育孩子了。“爱和陪伴远比教育更重要,一个健康、和谐而亲密的亲子关系才是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。”
尤其在孩子12岁前,和谐、稳定的亲子关系会决定他一生的心理健康。
见过这样一位爸爸,经常给孩子买很多玩具,周末也会一家三口去游乐场玩,可是孩子却始终对他保持距离,不愿意和他呆在一起。就是因为这位爸爸看似在陪伴孩子,实则不是在一边玩手机就是忙于自己的事情,孩子喜欢玩什么,在想什么,他一概不知。不是给孩子提供了优质的物质条件就叫“尽全力”培养,更不是呆在孩子身边就叫陪伴。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被压缩,几乎没有朋友、没有倾诉对象,大多数内心是很孤独的。所以,父母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,经常陪他聊天,用真诚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。千万别让你的孩子活成一座孤岛。
除了有效陪伴,鼓励和赞赏也必不可少,让孩子永远肯定自我的价值。
在当代教育的隐形竞争之下,“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似乎成为广大父母的共识。于是,孩子们从一出生就处于各种比较中:上了哪所幼儿园,学了哪种乐器,补了几门课程……当孩子活成父母的面子,孩子只会在父母的攀比和打击中迷失自我,越来越焦虑、自卑。
而最好的教育是把鼓励和赞扬当作成长的养料,用一双“温柔的手”引导孩子前进。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爸爸,为庆祝儿子考了7分,竟然放了一车烟花来庆祝.原来,这个孩子成绩一直不太好,考试经常得0分,这次竟然考了7分,在爸爸眼里也是一种进步。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,孩子变得十分懂事,下一次就考了57分。教育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,只有用欣赏和肯定的目光激发出孩子好的那一面,才能点燃孩子的自信和价值感,持续不断地取得进步。管得重了,怕孩子心里想不开;不管孩子,又怕孩子将来走上歪路。平常多鼓励他、尊重他,发现他的闪光点,哪怕是批评他的时候,也要注意场合,尽量温柔有耐心,不要打他骂他,也不要吼他、打压他,更不要对他一味说教。与此同时,态度一定要坚定,如果孩子违背了底线和“约定的规则”,就要坚定的对他说不,让他知道“虽然我爱你,但是不可以”。当我们把心态放平和,倾听孩子的声音,尊重孩子的选择、引导孩子的行为。你会发现那个曾经浑身是毛病的孩子,终有一天会长成一个阳光温暖的人。